国医名师——杨德常
悬壶济世60余载 白衣秉丹心
医师,人民健康的守护者,在漫漫从医路上,付出诸多辛苦,只是为驱散千般病痛。医师,执着于精湛医术,是为了救死扶伤、为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。医师,为了践行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的誓言,他们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,兢兢业业,无私奉献。在2024年第7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,我们走进四川现代疑难病研究院研究员杨德常教授。
从他的故事中感悟当代中医师的仁与德、术与专,为新一代中医师树立了榜样。
他以精湛的医术和祖传特色疗法救治了成千上万的疑难病患者,锦旗、牌匾、感谢信纷至沓来……
四川素有“中医之乡、中药之库”的美誉。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,四川中药资源丰富,同时,历代以来,巴蜀名医辈出,在中医文化史上贡献了特别的力量。
杨德常,1945年出生于世医之家,从医60余载,执业主任医师,中医内科专家,胃病专家、全国著名中医、四川省中医学科学术带头人,毕业于中国医古文研究班和成都中医学院,现任中国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,四川现代疑难病研究院研究员,安徽亳州市肿瘤研究所客座教授,中国文化研究院院士、高级研究员、中国中医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等多职。
在学术研究方面,杨德常教授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,如著由《中草药方剂歌诀学》《脏腑基础辩解》两部专著,先后发表论文14篇,荣被《中国学术大百科全书》、《世界名医书宝典》(香港医药出版社)等多部著名典籍刊登录用,获国际优秀论文一等奖等,多项相关医学奖项,被聘请为世界人物出版社的特约顾问,并参与《中国理论成果丛书》的编纂工作。连续多年参加医学界主要论坛会议,2003年应聘去英国做中医临床工作。2004年应邀出席北京全国名医论坛(荣获金鼎奖)和55周年国庆活动,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。
一朝为医,一生赴救。初心不忘,使命在肩。杨德常教授,作为中国医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,拥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卓越的学术背景。他自幼身受医学熏陶,华年得名师传授,勤奋研究,从医60余年来,对中医理论有较深造诣,临床成就卓着。在疑难病症的研究与治疗上独树一帜,在治疗胃溃疡、萎缩性胃炎、糜烂性胃病等消化系统疾病,以及肾胆结石、囊肿、乳腺包块等复杂病症方面,展现出了独到的治疗建树。
而且,杨教授通过近十年治疗研究心脑血管疾病中,创新研发出“宁心房颤汤”这一成果,采用中医方法解决了西医治疗该病的技术瓶颈,攻克了房颤、心房扩大等重危心脑血管疾病。用事实打破了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,不能治危重病的说法偏见,给中医树立了一面《中医药完全能治疗重症病》的旗帜,为中医药学科走向世界,确立了具有极具宏达深远的影响,
同时,杨教授在红斑狼疮、痛风、类风湿等免疫系统疾病方面,同样有着非凡的造诣。此外,他在肺气肿、腰间盘突出、偏头痛、咽喉炎等常见病症的治疗上,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杨教授在不孕不育、顽固性月经不调、黄褐斑等妇科难题,以及男子肾亏等男性健康问题上,也有着独到的治疗方法和显著的疗效。
他的医术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健康的希望,更让中医的魅力在现代医学中绽放新的光彩。在杨德常教授的手中,中医药不仅仅是一剂药方,更是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患者的深情厚意。
回首漫漫行医路,一身白衣染霜尘。60多年来,杨德常教授守护生命不停歇。先后成功治愈了罕见的走马牙疳(坏疽)1例、成功治愈了186例中风(脑溢血)患者,118例中风偏瘫(脑血栓)患者,以及5例外伤性截瘫患者,其中1例是由枪伤所致的非总神经被割断。在风湿性关节类疾病方面,杨教授也有着非凡的成就,成功治愈了1382例患者,他还精通甲状腺疾病的治疗,成功治愈了53例甲状肿大患者。在肠胃疾病领域,治愈了33例肠胃癌和2848例胃溃疡患者,以及284例胆囊炎患者和380例阑尾炎患者。杨教授的医术不仅限于上述领域,他在妇科和男科疾病方面也有着卓越的疗效。他成功治愈了53例子宫肌瘤患者和386例前列腺肥大患者。在肺病治疗方面,成功治愈肺结节磨玻璃结节患者1845例和肺气肿患者158例,此外,杨教授还治愈了36例烂喉痧患者和278例不孕症患者。
杨德常教授凭借着其杰出的医学成就和卓越的学术贡献,荣获了多项荣誉和称号,先后被授予;国医大师、中华名医、榜样中国我心目中的名医、当代中华十大国医名师等荣誉称号。2023年中国科学家年鉴以岁序更替,华章日新收录《大健康守护者杨德常》,这是对他医术的极高认可,2024年荣获全国中医劳模。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他个人医学水平的肯定,也是对他多年来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和褒奖。他的专业贡献和荣誉不仅为医学界树立了榜样,也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。
(杨德常教授参加第八届“一带一路”高峰论坛现场图)
作为一名中医人,杨德常教授长期扎根基层,与时俱进,不断创新发展,为中国新时代健康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他在参加第八届“一带一路”高峰论坛接受采访时表示,尽管中医药近年来不断发展,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国内外也有了较大提升,但中医药发展依然面临较大挑战。
一是药材价格飙升,中医诊疗费用上涨。在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、政策利好的背景下,大量外部资金涌入、药商囤货炒货行为,导致中药材价格一路飙升,使得看中医的价格也水涨船高。
二是人才资源匮乏,人才培养陷入瓶颈。面临中医药人才匮乏与年龄结构失衡现状,国家不断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力度。然而,中医人才培养周期较长,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与突破。当前,中医人才培养主要依赖院校培养和师承教育。尽管近年来各大中医药高校在招生规模上持续扩大,但院校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传统中医药文化底蕴基础薄弱、中医药专业基础不扎实、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差、临证中缺乏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等问题。而师承教育虽能因材施教,解决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、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方面培养的问题,但无法大批量培养中医药人才,推广难度较大,这使得中医药人才培养仍面临严峻挑战。
三是质量问题重重,影响临床治疗效果。首先,中药材质量受种源、种植环境、种植技术、种植管理、采收加工、仓储运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,导致其良莠不齐。其次,流通链条长且全程溯源困难,使得中药材质量安全问题在日常监管上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。药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,因此,确保药材质量成为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环节。此外,中医药尚未建立起国际认可的质量检测标准,成为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障碍。在当今世界,国际标准是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。中医药要走出国门,必须破解这一难题。
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,我们需要从药材价格、人才培养、中药材质量等多个方面寻找有效的解决突破方案。此外,我们还要认识到,中医药的国际化不仅仅是产品的输出,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。我们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中医药,为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。
六十年芳华岁月,六十年坚守不辍。从青丝到华发,变的是岁月留下的痕迹,不变的是医者的初心。辛勤耕耘杏林的杨德常教授在六十余载的行医生涯中,修医德、行仁术,不断钻研医术和攻克临床难题,拯救生命,解除病痛,是病人口中妙手回春的神医、是同仁心中技艺精湛的专家和勇攀高峰的学者。他以扎实的医德医风践行“救死扶伤”的神圣职责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“好医生”的使命和担当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